该矿属层控矽卡岩型硫金矿床,根据矿体的赋存部位及矿体与地层的关系,可将矿体分为层状矿体、接触带矿体和穿层矿体。接触带矿体主要是天山矿段的Ⅴ号矿体及小矿体,产于岩体与栖霞灰岩的接触带上;穿层矿体主要是天山矿段的Ⅰ、Ⅱ号矿体,赋存在石炭系黄龙、船山灰岩及船山灰岩与二迭系栖霞灰岩交界处附近;层状矿体产状与地层一致,如天山矿段的Ⅲ号矿体,主要赋存在黄龙组白云岩与泥盆纪五通组交界处。
矿床的形成至少经历了两个成因阶段,海西期,本区曾发生过海底火山喷流作用,在泥盆系五通组顶部和石炭系底部地层中沉积了层纹状、透镜状黄铁矿、胶状黄铁矿,形成了原始矿胚层。印支—燕山期,铜陵地区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,岩浆期后热液对围岩,特别是对原始矿胚层进行改造,并在有利部位沉淀富集,形成了含金硫铁矿体。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层和岩浆热液,根据周泰禧用钾氩法测定天鹅抱蛋山岩体黑云母同位素年龄为 137.4百万年,属燕山中晚期,岩体和岩脉的微量金结果,明显高于铜官山矿区其它岩体,说明矿区天鹅抱蛋山岩体与矿床的形成有着密切的成因关系,金等金属元素主要来源于岩浆。由于天马山矿体紧挨天鹅抱蛋山岩体,接触交代作用强烈形成了矽卡岩化、角岩化以及大理岩化。
铜陵矿集区地质及矿床分布略图(据徐亮,2019)
铜陵矿集区区域成矿模式圈(据姚孝德,2012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