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城约茶接单上门服务_100快餐2小时微信,真人同城炮约qq群,51pc茶馆官网

古生物区——湖北宜昌 震旦角石

形态特征

中华震旦角石是生活于晚奥陶世早期(距今约4.6-4.5亿年)的一种海洋生物,如今早已灭绝,我们只能通过化石研究、“近亲”对比等方法来恢复其“真容”。

现存生物中与中华震旦角石“最亲”的是同一亚纲的鹦鹉螺,仅存2属6种,主要分布于热带印度洋、西太平洋的珊瑚礁水域。它们有一螺旋状的硬壳,软体包裹其中,左右对称,头部发达,两侧一对大眼,嘴巴周围长满了腕(触手)。鹦鹉螺是现存唯一带硬壳的头足纲生物,进化缓慢,保留了较多的原始特征,号称“活化石”。

 

 鹦鹉螺亚纲——鹦鹉螺

 对于鹦鹉螺大家可能比较陌生,但中华震旦角石的另一类“近亲”大家应该熟悉,那就是我们常吃的章鱼、鱿鱼、墨鱼(乌贼)等蛸亚纲生物,它们是头足纲仅存的两个亚纲之一。不同的是,它们外壳退化、缩小为内壳,反包在发达的外套膜中,部分甚至没有内壳。

 

 蛸亚纲——章鱼、鱿鱼、墨鱼(乌贼)

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说“现在是认识过去的钥匙”,下次吃鱿鱼的时候仔细观察就能看到中华震旦角石的“身影”了。 

 

 鹦鹉螺亚纲——中华震旦角石复原图

 中华震旦角石死后的遗体被钙质灰泥覆盖,软体腐烂分解,硬质外壳在后期的成岩过程中被方解石等矿物交代,形成了如今我们见到的壳体化石。

 

中华震旦角石的壳体结构 

 壳体呈直圆锥状,长度一般10-30厘米,最长可达2米以上;最初形成的部分为原壳,随着软体的生长和前移,壳体不断向头部增长,壳内形成横向隔板,隔出许多房室;软体仅居住在前部最大的房室(住室)之内,尾部长一肉质体管纵向穿过隔板中央的小孔,直通尖端,连接各个房室(气室),这些房室可充气或充水,借此调节浮力,潜艇的灵感就来源于此。

 

鹦鹉螺的壳体结构 

 化石纵剖面露出了隔板、房室和体管,形如竹笋,又似宝塔,结构清晰,形态美观。

 

 竹笋、中华震旦角石(纵剖面)、宝塔对比图

 横剖面露出了圆形的壳壁和中央的隔壁孔,略似太极。现实中我们所见的壳体化石,因出露截面的不同而形态各异,但直圆锥状的外形和横向弧形的隔板大多可见。

 

 中华震旦角石(横剖面)